【名医话健康】市一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朱锋:遭遇肝血管瘤你别慌!

来源:宣传科 文:朱锋 编辑:张凯 审核:魏进莲 吴云霞 发表时间:2023-05-26 20:15 浏览次数:9658

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的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良性肿瘤。由于肝血管瘤很少引起症状,故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被意外发现。瘤体大小不等,绝大多数的肿瘤体和小直径在2cm以下,多为单发,亦可多发,目前尚未见有恶变报道。

 

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中,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通常在非特异性腹部不适的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据估计,影像学检查中肝血管瘤的发生率约为5%,但在尸检中肝血管瘤的发生率高达20%。肝血管瘤见于所有年龄组,但在30~50岁的女性中更常见。

大体分类

我国按照瘤体大小将肝血管瘤分为3:

·瘤体直径<5cm者称小血管瘤;

·直径5-10cm者称大血管瘤:

·直径>10cm者则称为巨大血管瘤。

 

病理分类

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

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通常认为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也有学者认为肝内毛细血管感染后变形,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接受雌孕激素治疗的人群等可能是易发肝血管瘤的致病因素之一。

 

症状

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临床症状。肝血管瘤瘤体较大或者迅速增长时,可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胃肠道不适、瘤体破裂出血,压迫相邻器官等。巨大血管瘤可能出现疼痛和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特征,以及以消耗性凝血机能障碍为特征的Kasabach-Merritl综合征表现。

典型症状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

若肿瘤较大牵拉肝被膜或压迫胃肠道等邻近组织器官时,可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嗳气等症状。上述症状多在1~3周后自然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可能有腹部包块,一般无压痛。部分患者有右上腹腹胀,不适感。

伴随症状

若瘤内有急性出血、血栓形成或肝脏被膜有炎症反应时,腹痛剧烈,可伴有发热和肝功能异常。

此外,巨大血管瘤可能对周围组织及脏器产生压迫症状:

·压迫食道下段,可能出现吞咽困难;

·压迫胆道,可能出现胆汁淤积、黄疸;

·压迫门脉系统,可能出现脾大、腹水;

·挤压膈肌,可能引起呼吸不畅。

 

治疗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自发破裂者少见。因此,对大多数确诊而无症状的病例可仅予以随诊而无需治疗。

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生长趋势明显或()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时,常需要积极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但小的、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需治疗,确诊后可每隔6~12个月作超声检查,以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日常

肝血管瘤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但需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诊。如果患者出现腹胀等腹部不活症状,需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肝血管瘤的患者日常应当注意饮食、雌激素摄入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保持饮水量:

·戒烟,避免摄入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适当进食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避免过度油腻食物。

 

日常病情监测

一旦发现有肝血管瘤,每6~12个月应当进行1次超声或其他影像学的复查,复查的目的在于观察肿瘤增长速度。

肝血管瘤的患者应当监测是否有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暖气等症状,如症状加重,应当及时就医。注意皮肤有无瘀点、瘀斑,若出现出血情况,也应及时就医。

 

特别注意事项

有症状的患者或为巨大血管瘤的患者建议停服避孕药,采取其他避孕措施。

 

 

 

专家介绍

朱锋

肝胆胰、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专业,曾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肝肿瘤外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甲状腺外科。毕业后一直从事普外科专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肝胆外科、甲状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肿瘤的规范化治疗。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