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疗效确切,简便验廉,可以有效降低冠状病毒感染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有利于防控疫情、维护人民健康。近三年来,各地中医管理部门与专家学者提出许多预防方药,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徽省最新版新冠防治指南中的中药方剂,进一步优化,结合安徽当地气候、人群体质以及此次发病的症状特点,推出口服中药防疫制剂及外用防疫香囊。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株不断变异,其致死率、重症率下降,然而其传染性增强、感染人群增加,因此主动预防十分必要。中医药预防疫病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祛毒。鼻为肺之窍,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也是疫疠之气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将白芷,藿香等芳香的中药配伍,制成香囊佩戴,芳香辟秽,驱除毒邪,避免感染,建立第一层防御;二是防毒。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调畅、适当运动,使身体处于精充、气足、神旺的状态,同时结合病毒的特点,与季节时间、所处地域与人群体质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处方调理预防,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口服益气固表的黄芪,防风等组成的防疫汤剂可有效增强自身抵抗力,在这场无形的战斗中降低感染风险。
中医十分重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深入分析恶寒(怕冷)、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量与色、咽痛、恶心、呕吐、腹泻与舌象、脉象变化等不同情况,辨证论治,结合不同人群,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制定了以下不同的方剂。
银花防感汤加味:其组方主要由:黄芪15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连翘6克,生甘草3克,金银花10克,藿香6克,薄荷3克8味中药组成。
服用方法:每天一剂,建议连续服用7-14天。可以适用人群:密接、次密接、一线防疫等重点人群。
玉屏风汤: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 三味中药组成,适用于广大群众及无症状感染者。
清肺排毒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适用于轻症感染人群,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睡眠障碍的感染者,麻黄用量酌减。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除防疫方剂外,还提出通过中医适宜技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轻症状,减短治疗周期。主要方法如下:
1.穴位按揉:具有调畅气机,和谐情志,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选穴:迎香、尺泽、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
操作方法:按揉穴位,拇指按压1分钟,双手交替,重复 3-5 次。
2.刮痧疗法:具有解表宣透郁热和驱邪的作用。
部位选取:可刮风池穴、风府穴、肩井穴区域及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区域,发热可加刮大椎穴区域,咳嗽咽痛可加刮肺俞穴和背部肺的投影区。
操作方法:用刮痧板蘸取适量刮痧油,均匀涂抹于刮痧部位,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
注意事项:特殊皮肤病患者、孕妇、皮肤娇嫩的婴儿、体质特别虚弱者慎用。
3.中药足浴:花椒、生姜、葱白、盐等适量,加入适量水煮开,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后泡脚,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每次20-30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睡眠。
4.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 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5、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6、拔罐: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7、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