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命“时间窗” 勇做心脏“守护神”——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来源:大江晚报 发表时间:2022-10-18 16:57 浏览次数:4098

 2022年金秋九月,记者走进位于芜湖城东的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专访了市一院心血管内科、芜湖市“十四五”重点培育专科(扶持)——胸痛中心 。市一院心血管内科目前拥有一支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精悍医疗专业队伍,自科室建立以来,在医院党委、行政班子的带领下,经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们凭借自身的高超医术和不断进取的专业精神,在广大市民、患者中赢得了口碑与信赖。

面对“头号杀手”我们的“软、硬件”都过硬

谢伟,副主任医师,硕士,副教授,市一院心内科科室副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曾获芜湖市“十大杰出青年”。作为一位年轻的专家,谈起心血管疾病及正在建设中的“十四五”重点培育专科(扶持)——胸痛中心,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心血管内科,治疗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可见,心内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3.3亿。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分别占农村、城市总死亡率的46.66%和43.81%,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病例中至少会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由于不健康饮食、静息生活、吸烟等生活方式的危险因素存在,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意味着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会基于现实情况继续上升。
       目前,市一院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及传统优势学科,为芜湖市“十三五”重点扶持学科,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医护队伍,现拥有医师1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硕士研究生9人;护理人员28人,其中主管护师12人,护师5人,护士11人,门诊开设心血管专家、专科、专病门诊(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脂代谢紊乱等)。病区配置中央监护系统、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除颤起搏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先进的专科设备仪器。病区旁设置心脏导管室,开放2间介入手术室,拥有2台大型DSA平板机(GE、Philips),介入手术室配备64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心脏射频消融仪、起搏器分析仪、高压注射器、除颤起搏监护仪、ACT检测仪、血管内超声仪、呼吸机、IABP等设备。为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提供有力的保障。
       该科室常规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单腔、双腔)、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术(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术(AVRT、AVNRT、AT、AF、AFL、VT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目前该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成功抢救了无数重症(或难治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及大面积心梗的患者。

用全副精力冲击“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

时间就是生命, 心内科是一个风险高、病人病情变化快的临床科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超过一定时间,病人会有生命危险,治愈的希望也就愈发渺茫。为了全力挽救心血管病患的生命,芜湖市“十四五”重点培育专科(扶持)——胸痛中心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市一院全力打造的专业中心。 中心全体医护人员正全力冲击“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

 据了解,国内各大医院都在加强、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建设的目的旨在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通过整合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发挥以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的优势,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评估,提供更及时、更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胸痛中心的工作目标: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避免浪费。
       市一院于2019年开始以心内科为主体科室联合急诊科、呼吸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护理部等多学科组建胸痛中心委员会,全力支持胸痛中心建设。目前胸痛中心拥有床位54张,其中CCU病床8张,年接诊各型胸痛患者500人次,年抢救急性心肌梗死近100人次,病死率小于2%,门诊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98%。学科常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肺梗死静脉溶栓、肺动脉造影及肺梗死介入治疗。学科年介入手术量500人次。

 后期,医院将深化胸痛中心建设“三全模式”打造胸痛专科医联体,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建设方向,从推动城东及周边急救体系建设,助力深化医改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依托成熟的胸痛中心建设经验,扩展疾病类别及范围,开展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融合心血管多学科中心,向心脏病管理中心转化,实现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程管理。科室还积极扩大专科联盟,科室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南京中大医院心内科开展长期合作,并在市一院设立心血管治疗分中心,2021年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协作成立芜湖市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定期派专家坐诊并指导复杂高难度手术,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死神”赛跑,市一院医护人员力挽狂澜抢救多名危急症患者
       一支优秀的医护团队,必然会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更会在与各类危急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展示团队的综合实力。在市一院,记者就了解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久前,70岁的患者陈某,反复胸痛胸闷伴心悸再发3月入院,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行冠脉造影结果为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CTO病变),前降支中段狭窄90%,回旋支远端狭窄80%。谢伟主任认为,此类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严重,且右冠状动脉近段为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最好处理办法是外科开胸搭桥,但患者行外科搭桥手术风险极高,家属放弃外科搭桥治疗,选择采用内科支架植入术,但是内科手术存在造影剂用量多,可能会加剧患者肾功能恶化,导致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谢伟带领介入团队,经过1个小时的手术,使用少量造影剂便开通闭塞病变,最大程度改善了患者预后,也成功避免了外科开胸手术可能对老人产生的创伤。

还有一个例子,40岁的患者邢某,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年,由于活动后胸痛1月入院。一年前因心肌梗死在一院心内科行左前降支手术治疗,此次入院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经过术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策略,经过近4小时的手术,为患者成功打通闭塞的血管,解除了严重的隐患。
CTO病变全称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冠脉闭塞时间超过三个月或更长,与非闭塞病变相比,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难度大、成功率低,是目前冠心病介入医生需要攻克的最后一座“堡垒”。
市一院心血管内科依托市“十四五”重点培育专科(扶持)——胸痛中心作为强大后盾,在学科带头人谢伟主任的引领下,近年来成功为数十名CTO病变患者开通闭塞血管,打通心脏“生命线”,开通成功率较高,标志着心内科在CTO介入领域的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人才、设备、先进的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胸痛中心建设,人才、设备、技术,先进的临床诊疗管理,一个都不能少。胸痛中心专业医护、技师等要求熟练掌握各专业的关键技术,对急性胸痛症状的理解、ECG判读、熟悉心脏超声操作和判断、心肺复苏技术、熟练掌握冠脉介入诊疗等,影像科能够快速完成相关检查并形成报告的能力,急诊科具备监护抢救及根据逐步积累的资料快速做出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有赖于强大的人才培育、管理能力。

 人才也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送2-3名技术骨干前往国内知名心脏中心进修学习,计划2人完成国家冠脉介入基地培训并取得国家冠心病介入诊疗资质。逐步引进硕士、博士2-3人。目前心内科拥有医师12人,2人取得国家冠心病介入诊疗资质,5人经过心血管介入技术进修,5人可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目前,胸痛中心各专科学科带头人包括了医院各专科的精英,包括江文胜:急诊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方寅:胸外科、急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魏兆明:急诊内科副主任,120一院分站站长;查日田: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影像科主任,郝建成,副主任医师等等。

 在教学上,心血管学科还为全科助理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承担皖南医学院、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学院教学任务。本科与南京市一院合作开展“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脉分叉病变后血流生理性改变的意义”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芜湖市第十二五重点扶持专科期间开展了“外周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脂联素基因SNP+276G/T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均成功结题。在研市级和院级科研项目3项。近5年科室人员在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