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芜湖市一院肾内科进行后续治疗的潘女士,谈到自己最近因产后大出血转到一院就诊的生死经历,感觉无比激动和庆幸,她真诚地说:“谢谢一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潘女士今年40岁,高龄二胎,于11月29日在当地医院分娩后发生产后大出血,生命垂危,由120急诊送入芜湖市一院妇产科,躺在血泊中的她意识丧失,皮肤湿冷,酱油色小便,血压根本无法测出,考虑羊水栓塞,产后失血性休克、DIC,病情极为凶险。
一院多学科抢救小组立即启动急救机制,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医疗副院长水心富表示:“一定要举全院之力,抢救产妇”!医务科、妇产科、ICU、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检验科积极反应,全力配合。外科方寅主任,妇产科田德明、陈新华主任和闻明、洪爱娟、胡哲梅副主任,麻醉科牛居辉主任、童彬医生,李芳护士长等全体抢救团队联手诊治,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一袋袋红细胞悬液、血浆、冷沉淀源源不断地输进去,患者出血终于得到控制,但生命体征仍不稳定。
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患者全身皮肤苍白、水肿,四肢厥冷,阴道淌血、穿刺点渗血、腹腔引流管在流血,处于临床俗称的“死亡三角”( 酸中毒、低体温和低凝血的状态)。罗双琪主任和王幸红护士长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继续抢救,一根深静脉导管扩容不够,再置一根深静脉双腔导管。输血和输液同时进行,还有一个通道泵入升压药物。升温毯保温,有创血压监测……经过24小时抢救,输注血液制品共约10000毫升,凝血指标在好转,意识在恢复,但仍无尿!血氧饱和度在下降,中心静脉压在升高,床旁超声检查肺水增多、右心室增大,容量负荷过重,急需床旁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全身高度水肿,股静脉透析管放置困难,经B型超声精确定位成功置管;血液净化室医护人员更是放弃周末休息,加班工作。
在罗双琪主任团队积极救治之下,患者水肿渐渐在消退,氧合在改善,生命体征渐趋稳定,病程第3日,成功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得以迅速转危为安,已转入肾内科进行后续治疗。
目前,经孙跃青主任团队巩固治疗,病情进一步好转。随母转来的小宝贝也在儿科潘嘉严、范莉莉主任的悉心诊治下健康成长,近日即将随母亲平安回家。

据市一院妇产科主任陈新华介绍,二孩政策放开后,经产妇、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产科合并症、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其中,产后出血便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陈主任说,高龄孕妇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年轻时的状态,生育风险自然会增加,尤其是一些曾行剖宫产的孕妇,如果第二次怀孕孕囊着床在疤痕上的话,也会给孕妇生产时带来很大的风险,严重时甚至需要切除子宫才能止血。这不仅增加了高龄高危产妇出现产科并发症的概率,也导致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本次成功抢救高龄产后大出血病人的背后,充分展现了市一院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是对一院急诊急救技术和水平提交的一次满意答卷。向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