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口号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市一院神经内科于10月27日在门诊大厅举办了“控制危险因素,远离脑卒中”大型义诊活动。
由医院主任专家、博士为患者提供义诊服务,通过卒中宣传展板和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就日常如何识别脑卒中,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的预防等与前来的咨询者们共同分享,并现场发放卒中宣传手册,和精美小礼品,义诊现场非常热烈,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的健康宣教,同时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还进行了多场健康讲座活动。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 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日常中如何识别脑卒中呢?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根据“中风1-2-0”、“BE FAST口诀”可简便有效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
“中风1-2-0”口诀
“1”看:脸不对称、嘴歪。
“2”查:上举两只胳膊,单侧无力,不能抬。
“0”听:聆听说话口齿不清。
“BE FAST口诀”
“B”——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
“E”——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或视物困难;
“F”——指面部,面部不对称,无法正常微笑;
“A”——指手臂,举起双手,看一侧肢体是否麻木、无力;
“S”——指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T”——指时间,确定症状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量前往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医院,并告知主要症状和发病时间。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如房颤、瓣膜病等)、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等。
如何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一级和二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前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和药物调整,生活习惯控制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药物调整包括通过药物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如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房颤等的药物干预。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已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病,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降低血栓风险,以及血管狭窄、动脉瘤、烟雾病等进行手术干预,预防脑卒中的再发。
市一院神经内科为中国卒中学会第一批授牌的“卒中中心”,是芜湖市第一位获得“防治卒中中心”单位,是同济十院医疗集团脑卒中防治联盟成员单位。我院卒中防治中心设有独立的卒中急诊门诊、急救绿色通道,不断加强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实现多学科联合诊治,组成一支由院前120、急诊科、神经内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多科协作的“脑卒中救治团队”,开展静脉溶栓、急诊取栓、脑血管支架植入、脑血管慢性闭塞再通等技术。成功缩短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得到快速而精准的联合诊治,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