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市一院儿科主治医生李磊在内镜中心护师柴勇的配合下,在局麻下运用支气管镜技术,成功为一名仅1岁的患儿从气管取出一个植物性异物,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为小儿气管异物及肺部阻塞性疾病提供了先进的检查与治疗技术,标志着市一院小儿支气管镜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月31日上午,1岁的小升升(化名)因“咳嗽伴喘息5天”来市一院就诊,经过几天常规输液雾化治疗后,咳喘症状无明显缓解,床位医生周斌和李磊结合患儿前几天吃零食过程中出现过呛咳的病史,考虑不排除支气管异物存在的可能性,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决定给患儿行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术。
手术医生李磊操作技能娴熟,在手术探查过程中清晰可见左主支气管下段,上下叶开口处有异物堵塞,周围少许肉芽组织。异物顺利取出并灌洗后管腔通畅。患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刺激性呛咳症状随之消失,家属对一院儿科团队十分感激。
市一院普通儿科副主任徐济宝介绍,小儿电子支气管镜是一种微创诊断及治疗技术,支气管镜检查不仅可以进行呼吸道形态观察、取痰或组织检查、培养,而且镜下可以完成相应的治疗。小儿支气管镜在诊治小儿呼吸疑难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镜体柔软细小,可以前后弯曲,能进入患儿气管及部分支气管,使得检查具有可视范围扩大、适应症扩大、患儿痛苦小、无创等诸多优点。由于小儿气道狭窄,且耐受性差,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对医务人员操作水平要求很高,支气管镜在儿科临床应用遭遇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市一院不断选派医生进修学习,并在芜湖市率先开展此项技术,目前已完成200余例支气管检查及肺泡灌洗。
手术医生李磊表示这项技术的顺利开展,对全市患儿来说是一种福音。“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支气管异物,主要是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瓜子、开心果、核桃仁等,以及笔帽、玩具和果冻等其它非植物性小东西。支气管异物会引起呼吸困难,严重的会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是耳鼻喉科和儿科常见急症之一。过去没有开展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像这样的患者只能转到合肥、南京等大医院治疗,不仅增加患者和家长负担,更有可能延误病情。如今,通过支气管镜对小儿患者进行体内检查,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免去了往返大城市的麻烦,是一举多得的惠民技术。”
据介绍,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有效提高了市一院儿科对小儿肺部感染、喘息性疾病、呼吸道发育不良及先天畸形、气管支气管异物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标志着医院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上取得重大突破,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迈上了新时代。
温馨提示:
支气管异物是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也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支气管异物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最多,可占60%~70%。取出异物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及时诊断,尽早行异物取出术,以防止窒息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儿科医生对各位家长建议:
3岁以下,不应给花生、瓜子、豆类及其他带核的食物,如果吃,吃前大人应剥皮去壳并将果实砸碎。小儿进食后不要乱跑乱跳,以免跌倒时将食物吸入。不要给幼儿玩钮扣、钱币、玻璃球、橡胶嘴及较小的玩具,对于幼儿可能吸入或吞下的物品,不宜作为玩具。教育儿童要改掉口含笔帽、小玩具等坏习惯,吃果冻和葡萄不能整块吞入口内,要将其在碗内切碎分成小块再吃。有的家长对拒服药物的孩子,采取捏着鼻子灌药的办法,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捏住鼻子,幼儿用口喘气,极易将药水吸入气道。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跟他说话,更不要惹他哭、逗他笑,以免食物被误吸,不要一边让孩子玩游戏、看电视,一边喂食,小朋友可能因为注意力完全被分散,不注意咀嚼或吞咽而发生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