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经开院区骨科——月光织梦人:骨科护士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安眠之约

来源:经开院区骨科 王婷婷/文 李念念/图 余婕 /编辑 李芳、吴云霞/审核 发表时间:2025-05-17 09:49 浏览次数:76

引言:当暮色成为战场 

深夜的骨科病房,走廊的灯光如薄纱般温柔铺洒。85岁的易奶奶蜷缩在病床上,双手试图挣脱约束带,浑浊的双眼蒙着愤怒与迷茫——这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合并股骨头术后患者的常态。她的记忆被时光撕成碎片,夜晚不再是安眠的港湾,而是混乱与恐惧的迷宫。而此刻,夜班护士缪梦轻抚她的白发,低声呢喃:“天黑了,女儿马上就来,我们乖乖睡觉好不好?”老人忽然安静下来,像孩子般闭上了眼睛……

 

第一章:日落之后,记忆的潮水开始涨落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夜晚,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医学上称之为“日落综合征”:暮色降临,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如暗潮涌动,打乱睡眠神经通路。患者可能化身焦急的母亲、迷失的旅人,甚至愤怒的斗士。“他们的世界是真实的,”护士长陈玉琛说,“在错位的时空里,他们或许正赶着给孩子做饭,或寻找回家的路。”  

骨科病房的挑战更为复杂:术后疼痛、约束带的禁锢、陌生的环境,每一道褶皱都可能触发情绪的火山。护士们需要同时扮演侦探、调解员与催眠师——从一句含糊的呓语中拼凑线索,用一杯温水或一首老歌平息风暴。  

第二章:药物与温柔的博弈 

“镇静剂是最后一道防线。”夜班护士查园园轻叹。药物可能带来跌倒风险,甚至加速认知衰退。于是,她们发明了“香蕉里的秘密”:将药片藏进易奶奶最爱的香蕉泥,辅以轻柔的背部按摩。个体化给药方案背后,是无数次观察与试探:哪位老人抗拒白色药片?谁需要握着手才能咽下苦味?  

“最低剂量,最高温情”是她们的准则。黎义文护士的“茉莉花疗法”成为病房传奇——凌晨三点,她握着易奶奶的手哼起《茉莉花》,沙哑的嗓音与断续的曲调,却让躁动的老人渐渐合眼。药物治愈身体,而温柔治愈灵魂。  

第三章:守夜人的独白  

“夜班护士的脚步声比猫还轻。”缪梦笑着指了指自己磨平的鞋跟。她们的夜晚是碎片化的:每两小时翻身防压疮,安抚突然惊醒的患者,记录每一段睡眠的深浅。凌晨巡视时,黎义文总会在病房门口多站几秒——确认呼吸均匀,确认被角掖紧,确认那些脆弱的生命仍在安稳地起伏。  

“最怕的不是累,是无力感。”她坦言。当老人整夜哭喊“我要回家”,当约束带在腕上勒出红痕,护士们能做的唯有握紧那双颤抖的手,直到黎明破晓。  

尾声:每一夜都是生命的礼物

晨光熹微时,夜班护士将睡眠报告递给白班同事:易奶奶间断觉醒3次,用药剂量0.4mg,凌晨3点听《茉莉花》后安睡1.5小时……这些数据,是她们为患者争取的微小胜利。  

阿尔兹海默症偷走了记忆,却偷不走每一个被温柔托住的夜晚。当月光再次爬上窗棂,这群“织梦人”又将拿起手电筒,在记忆的迷宫中点亮一盏盏小灯——直到所有迷失的灵魂,找到通往梦乡的归途。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